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 基于土颗粒感知模型的显微CT三维重建技术追踪黄土微观结构演化

2025-10-28 2078 0

使用基于土壤颗粒感知模型的显微 CT 3D 重建跟踪黄土微观结构的演变

你是否曾想过,黄土的微观结构在经历各种外力作用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篇研究通过创新的显微CT三维重建技术,结合深度学习,精确地跟踪了黄土在固结压力下的微观结构演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黄土的力学特性和工程表现。

背景:
黄土作为一种典型的风积土,因其较高的孔隙率、可压缩性和易塌陷性,具有重要的工程地质特征。然而,黄土的微观结构是决定这些特性的根本原因。由于传统的CT技术在颗粒细节分辨上存在限制,尤其是颗粒轮廓因噪声模糊,难以准确获取。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微观CT图像的分辨率和颗粒识别精度,成为了研究的难点。



研究目标:
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内容感知图像恢复(CARE)理论的方法,旨在重建更精确的黄土3D数字模型。通过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和分割CT切片中的土壤颗粒轮廓,进一步追踪黄土在不同固结压力下的微观结构演变。




研究亮点:

  1. 创新实验设计

    :通过小型固结试验装置与显微CT扫描设备的结合,实时追踪气落黄土标本在固结压力下的微观结构变化。
  2. 精准颗粒识别

    :结合深度学习的土壤颗粒感知模型,成功识别了黄土颗粒的轮廓,并能够准确绘制不同固结压力下的颗粒尺寸分布曲线。
  3. 力学分析

    :通过精确的3D数字模型和离散元法(DEM),分析了黄土在垂直固结压力下的力学配位数、接触力分布密度和孔喉直径等力学参数。



材料与方法:

  1. 黄土微观结构演化跟踪系统

    :包括显微CT扫描系统和加载子系统,通过系统化的实验方案,能够在不同压力条件下获取高质量的微观结构图像。
  2. U-Net卷积神经网络

    :利用U-Net架构进行土壤颗粒的分割,解决了传统方法在高噪声CT切片中的颗粒识别困难。
  3. 土壤颗粒感知模型

    :通过在原始CT切片中添加噪声,训练神经网络模型,有效提升了模型在噪声条件下的分割精度。
  4. 孔喉直径与孔隙体积分数分析

    :针对不同固结压力条件下的黄土样本,分析其孔喉直径与孔隙体积分数的关系。
  5. 法向接触力分布

    :基于DEM模拟,分析颗粒之间的力学接触特性,揭示土壤颗粒在压力作用下的力学行为。




结论:

  1. 提出的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方法有效地提高了传统方法在高噪声CT切片中识别土壤颗粒的能力。
  2.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基于长方体短边模型计算的孔喉直径与MIP测试结果非常接近,偏差仅为2.26μm,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
  3. 从3D数字模型建立的DEM模型中分析得出,颗粒之间的法向接触力分布呈现出典型的蝴蝶形状,准确反映了试样在固结实验中的双向应力状态。

重现性: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颗粒分割方法的提升以及法向接触力的后续分析。通过提高CT图像质量和颗粒分割的准确性,可以更精确地追踪土壤颗粒在不同固结压力下的演变过程。

这项研究不仅为黄土等土壤的微观结构演化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也为未来类似材料的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在提高CT图像的解析度和颗粒识别精度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土壤力学、工程地质及环境科学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