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赶到领跑,铁建重工的隧道工程装备崛起之路

2025-10-27 2050 0

当“江海号”盾构机轰鸣着穿越长江地下岩层,当“京华号”在超深隧道中精准掘进,这些中国制造的“地下蛟龙”,正改写着全球隧道工程装备的竞争版图。从无到有,打破垄断,铁建重工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隧道工程装备制造商5强榜首,在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中位列第30位,成为撑起世界地下基建的关键力量。

从地铁隧道到跨境铁路,从西部大水电项目到 “一带一路” 基建现场,铁建重工的产品已成为全球地下工程的 “主力军”。它以技术创新打破国外品牌的长期垄断,以过硬性能赢得全球市场认可,在从追赶到领跑的征程中,为世界隧道工程建设注入强劲的 “中国动力”。

 

一、打破垄断,自主创新铸就国之重器

在21世纪初的中国基建领域,盾构机作为地下隧道施工的关键装备,其技术和市场几乎被国外品牌完全垄断。

当时,进口盾构机价格高昂,如2002年广州地铁2号线建设时,一台进口盾构机价格高达1.5亿元。更令人无奈的是,盾构机后续的维修保养也受制于人:外国工程师现场服务按小时收费,每小时费用高达5000元,而中国工程师连设备参数都无权查看,核心技术被严格封锁。

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以铁建重工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踏上了艰苦的自主创新征程。2010年,铁建重工成功研制出国产首台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87%,标志着中国在隧道施工装备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2010年,由铁建重工自主研制的国产首台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开路先锋19号”,横空出世,该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7%,创造了当时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盾构机的最高纪录。这一重大突破,让均价1.5亿元的洋盾构被迫降价30%。

如今,铁建重工盾构机已连续多年占据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在创纪录产品方面更是持续取得突破:成功打造了以我国自主研制最大直径盾构机“江海号”、国产首台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国产最大直径敞开式TBM“江汉新石器号”、世界最长高铁海底隧道盾构机“定海号”“甬舟号”等为代表的大国重器。

因为付出努力,所以终于有回报。在近日央视CCTV2《对话》栏目中,铁建重工董事长赵晖表示,十年前,小到盾构机刀具、密封件、电机等零部件全部需要依赖进口,经过不断地攻坚克难、科技创新,现在已经打通了“卡脖子”技术的“最后1公里”,自主研制盾构机主轴承,实现“整机国产化”。

经过10多年发展,国产品牌盾构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以铁建重工为代表的国内地下工程装备企业,技术从跟跑到部分领跑,市场份额从配角到主角。

 

二、产品多元化与市场拓展

在掌握盾构机核心技术后,铁建重工开始了广泛的产品多元化和市场拓展。如今的铁建重工,已从单一盾构机产品,扩展到TBM、钻爆法隧道装备、矿山装备、轨道交通设备等全系列产品线。

数据是最有力的注脚,2025年1-6月,铁建重工新签合同及中标金额达77.27亿元,同比增长3.15%,其中隧道掘进机业务贡献41.99亿元,特种专业装备业务超11.73亿元,轨道交通设备业务23.55亿元,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市场拓展方面,铁建重工从国内市场走向全球。在全球化战略的驱动下,铁建重工海外市场开拓迎来里程碑式突破,目前已在全球设立了10个海外区域经营部,覆盖了1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铁建重工海外收入超14亿元;2025年这一数字持续提升,上半年海外收入达15.61亿元,同比激增181.43%,占主营业务比重提升至32.41%,创历史新高。

目前,铁建重工海外业务已实现掘进机、钻爆法施工装备、矿山装备、轨道系统装备、高端农机等34种产品的销售,全系列产品进入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主销的掘进机产品已累计突破28个国家和地区。

上半年,铁建重工顺利完成澳门轻轨、新加坡地铁跨岛线、土耳其巴巴卡亚引水隧道、意大利那不勒斯高铁等项目掘进机设备的工厂验收及产品发运,充分展现了该企业在全球工程领域高效可靠的项目交付能力。这一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铁建重工“本土化技术服务+整体解决方案”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更印证了其全球工程领域高效交付能力的国际认可。

 

三、面临挑战与机遇,铁建重工如何应对?

中国盾构机行业在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后,当前站在了新的发展关口。虽然已占据全球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但在高端核心部件、智能化水平以及全球化竞争等方面,依然面临着需要突破的瓶颈。

以直径12米以上盾构机主轴承为例,其进口成本占整机造价的15%,这一比例折射出技术依赖的严峻现实。这一短板在2025年海外某高铁招标项目招标中凸显:德国海瑞克公司凭借“云端盾构管家系统”提供的实时沉降预测算法,以15%溢价中标,而我国设备因智能化核心部件缺失而落选。

在2025年东南亚轨道交通招标中,我国企业因缺乏数字孪生技术支持,在智能化评估环节败北;而日本三菱重工在东京地铁工程中,通过“双模盾构机+本地化组装”模式,将交付周期缩短40%,拿下东南亚80%的硬岩掘进订单,让中国盾构机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在挑战之外,行业也面临诸多发展机遇。例如,国内“西部水电大开发”“城市更新”等政策为盾构机带来持续需求;海外市场 “一带一路”深化及全球范围内对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视;以及产业升级趋势, 智能化、绿色化装备的替代需求。其中西部水电大项目作为“渐进式工程”,其隧洞装备需求将在未来几年持续释放,而铁建重工作为核心设备供应商,有望率先承接这一波政策红利。

面对行业挑战,铁建重工正通过清晰的技术与市场战略,在国内外市场寻求突破。

1. 强化技术创新,攻克“卡脖子”难题。铁建重工将技术创新作为突破发展瓶颈的核心动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强度8.49%,研发人员占比超35%,成功打造了全球首台千米级全断面硬岩竖井掘进机 “钢铁脊梁号”、全球最大直径(Ф12.68m)土压平衡-双护盾组合式TBM等一批创新产品。

2. 深化全球化布局,坚持 “海外优先”战略。不仅仅进行产品出口,铁建重工更注重属地化经营和服务生态建设。2025年上半年,公司海外业务已实现掘进机、钻爆法施工装备、矿山装备、轨道系统装备、高端农机等34种产品的销售,全系列产品进入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公司系统布局海外知识产权,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增强海外战新产业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3. 发力“五新”业务,培育新增长点。铁建重工创新性地提出 “五新”业务发展战略,涵盖新技术、新市场、新领域、新服务、新产业五个维度。

新技术方面,通过设计优化、成本控制、精益质量、绿色升级、智能升级等举措,实现公司新一代钻爆法隧道施工装备迭代升级;

新市场方面,做深做细国内区域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海外销售网络和渠道;

新领域方面,产品持续拓宽下游应用,如在燃气输送管道等新领域实现盾构机的销售突破;

新服务方面,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发展配件销售、现场服务、再制造等后市场业务;

新产业方面,重点开发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全球空白的产品,大力发展战新产业,从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装备等发力。

未来,铁建重工将继续以创新为引擎,以市场为导向,深化全球化布局,强化技术壁垒,拓展数智化应用场景,实现业绩的持续攀升,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贡献更多“中国智造”力量,书写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新篇章。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