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学院| 地基学院组织开展的重磅讲座,解锁大岩土工程建设核心技术密码

2025-09-30 2036 0




2025年9月27日至28日,地基学院岩土GMBA班在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顺利落幕。本次课程以 “成就新一代地基基础行业领军者” 为核心使命,邀请 4 位行业顶尖专家(含大师、专家)开展为期 2 天的专题培训课程。内容覆盖高速铁路、金属矿山、机场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四大关键领域,4 位专家以 “问题为导向、案例为支撑”,既解读了行业前沿技术(如装配式建造、智能监测),又分享了工程一线的实战经验(如溜井封堵、填海地基处理),为参会学员搭建了 “理论 - 技术 - 实践” 的完整知识体系。


1


张千里 —— 高速铁路的岩土工程问题:破解 “大国重器” 的地基难题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张千里专家以 “高速铁路的岩土工程问题” 为主题,系统梳理了中国高铁的发展成就与岩土工程技术突破。


课程开篇即点明中国高铁的世界地位:截至 2024 年底,运营里程达4.8 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 80%,运营速度 350km/h、试验速度 486km/h,覆盖 7 大特殊地质区域(如多年冻土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寒区)。针对高铁线路 “高平顺性、低变形” 的核心要求(工后沉降≤15mm,轨道平顺性误差≤2mm),张千里专家深入分析了高铁建设面临的 7 大岩土难题 —— 沉降控制、冻胀防治、复杂地质隧道施工、深水大跨桥梁建设、风沙防护、高温胀轨、海水侵蚀,并给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课程最后强调,高铁岩土工程需将 “土石方” 理念升级为 “结构物” 设计,通过精准控制变形与应力,保障列车安全平稳运行。

知识传递

交流分享




课程结束后由北京现代金宇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于柏春(经理)作为学生代表对本次课程学习的内容和心得体会做课程的结课分享。


2


余斌 —— 金属矿山特殊井巷工程:灾害治理的 “攻坚克难” 之道

矿冶集团余斌首席专家聚焦金属矿山特殊井巷工程灾害,从 “问题诊断 - 技术研发 - 工程实践” 三维度,拆解溜井、井筒、大型硐室群的加固治理技术。

余斌专家首先分类梳理矿山井巷核心灾害:竖井沉降偏斜(受采动、地下水渗流影响)、松软岩层硐室变形(变形量大、速率快,伴随剪切 / 挤压破坏)、溜井垮塌(多因冲击碰撞、岩体松散导致)。针对不同灾害类型,结合典型案例详解技术突破:
  • 溜井加固:以杏山铁矿主溜井封堵为例,创新 “双结构” 封堵模式(跟管 - 预应力锚索复合筋 + 水泥 - 水玻璃浆液),实现松散岩体密实固结,封堵结构稳定系数提升至 1.3 以上;

  • 井筒治理:三山岛金矿措施井(受海水腐蚀、土岩滑移影响)采用 “自钻式高压注浆锚杆 + 锚注型壁座” 技术,解决井筒下坐与腐蚀问题,井壁强度提升 2 倍;

  • 硐室群加固:盲混合井提升机硐室群(高应力极破碎围岩)采用 “720kN 级抗剪预应力锚索 + 链式释能梁板” 双层结构,实现变形控制在毫米级,修复效率提升 70 倍。


课程中,余斌专家特别强调 “监测 - 反馈 - 优化” 的闭环思路,通过锚索应力计、多点位移计等设备实时监控,确保治理效果长期稳定。





课程最后由温州振中基础工程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曹高俊(总经理)作为学生代表对本次课程学习的内容和心得体会做课程的结课分享。


3


余虔 —— 机场岩土工程:从 “上山下海” 到 “安全长效” 的技术跨越

民航机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余虔专家以 “机场岩土工程发展” 为主题,结合昆明**机场、延安新区、填海机场等标杆项目,解读机场建设的岩土技术创新。


课程首先分析机场建设的独特挑战:“上山下海” 选址(高填方、填海、湿陷性黄土等复杂地质)、不停航施工(夜间窗口期≤3 小时)、跑道变形严控(工后差异沉降≤1.5‰)。针对这些挑战,余虔专家分场景分享技术方案:
  • 高填方机场:昆明**机场(最大填方高度 54m)采用 “分层强夯 + 碎石桩” 处理岩溶地基,道槽区选用 A/B 类填料,交接面坡比 1:8 过渡,沉降控制在设计值内;

  • 湿陷性黄土区:延安新区一期工程(挖填方总量 3.6 亿 m³)创新 “垫层强夯 + 排水盲沟” 技术,针对 7~14m 厚淤积土,采用 6000kN・m 强夯 + 碎石垫层,工后沉降≤20cm;

  • 填海机场:以上海浦东、深圳宝安、厦门新机场为例,分享 “真空预压 + 冲击碾压” 处理吹填淤泥,浦东机场四跑道工后平均沉降仅 14cm,为国内填海机场标杆。

此外,余虔专家还介绍了 “机场工程安全与长期性能科学观测基地” 的建设成果,通过 InSAR、北斗监测、光纤传感等技术,实现机场道面、地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如**机场跑道最大沉降 30mm,远低于规范限值)。

课程最后由北京振冲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张广彪(总经理),作为学生代表对本次课程学习的内容和心得体会做课程的结课分享。



4


杨秀仁 —— 城市轨道交通装配化:建造模式的 “绿色革命”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杨秀仁专家以 “城市轨道交通装配化建造技术” 为主题,阐述如何通过预制装配技术破解建筑业 “劳动力紧缺、效率低下、污染严重” 的瓶颈。

课程开篇点明行业痛点:传统现浇施工工期长(车站建设需 18~24 个月)、人员密集(每班 130~150 人)、污染大(建筑垃圾多)。针对这些问题,杨秀仁专家分享装配式技术的创新突破:
  • 预制装配式地铁车站:以**地铁(国内首座装配式车站)为起点,创新 “干式连接 + 两垫一注一嵌” 防水体系(两道密封垫 + 改性环氧注浆 + 沟槽嵌缝),车站建设工期缩短 4~6 个月,现场人员减少 80%(每班 20~30 人),应用规模达65 座车站,获国际隧道协会(ITA)年度唯一技术创新大奖;

  • 预制装配式轨道:研发 “预制板 + 隔振垫 + 限位缓冲层” 刚柔复合轨道板,创新 “逆作法” 施工(工序从 15~17 道减至 2 道),调板时间从 30min 缩至 1min,大修更换效率提升 70 倍(1 天更换 14m 以上),解决运营线路 “窗口期短、维修难” 问题;

  • 综合效益:每座装配式车站节省钢材 800t、木材 800m³,施工废弃量减少 50%,碳排放降低 15%~20%,推动轨道交通建造向 “绿色、高效、智能” 转型。

课程最后由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十一分公司-黄世卿,作为学生代表对本次课程学习的内容和心得体会做课程的结课分享。


5


交流探讨

流探讨


每一次交流带来的是信息互通、经验共享,从 “我” 到 “我们” 的共识凝聚





6


精彩回顾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