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 2037 0
导 读
近日,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专家顾问委员会专家委员庄惟敏教授,在《建筑技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我国城市更新政策与建筑技术研究展望》。特此转载。
来源:《建筑技术》2025年第16期 庄惟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曾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现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进入以存量空间优化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3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国房龄超过20年的建筑规模达700亿m2,自2019年国家启动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至2021年“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政策导向已从单一的物质空间改造、环境整治转向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的复合型更新。这一转向要求学术界在建成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技术伊始,深度思考产权重构、利益分配、可持续运维等制度性难题。 在此背景下,城市更新既是破解“城市病”的关键路径,也是推动社会公平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01 政策设计:构建精细化与包容性并重的治 理体系 1.1 分类施策的机制创新 借鉴我国和国际城市更新的经验,建议建立以开发扩展和民生平衡为前提的政策工具箱,其分类框架如下。 (1)开发扩展类:建议在中心城区推行“功能混合 + 容积率奖励”政策,通过规划管理上的“规制缓和”,提升地块的功能混合和容积率(可结合容积率转移或公共绿地奖励或直接提升),为城市更新的开发扩展提供经济动力,同时可要求配建政策性住宅、公共设施等解决城市发展问题。 (2)民生平衡类:对老旧住区集中区域实施“财政补贴 + 产权置换”政策,通过“原拆原建+适当扩容 + 产权融资”的方式,提升老旧住区更新的居民参加动力,通过改造环境提升房产价值的方式、以经济适用房确权方式,动员居民与政府共同出资完成城市更新和环境改善。例如北京推出的城市危旧楼房改建的更新方式。 1.2 全周期、全区域、全过程的协同治理 城市更新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利益主体多且居民诉求多样,应充分发挥我国政府和党建在城市建设和社区管理中的强大作用,强化在时间和地域上的统筹。 (1)可考虑构建“市级统筹+区级实施+社区参与”三级治理架构,将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纳入国土规划“一张图”,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和持续发展计划。 (2)充分发挥货币和土地权益的交易机制,丰富目前单一的强制配套方法,通过设立如“城市更新公共利益基金”等公共资金,按更新项目或邻近的新开发项目提取10%~15%的增值收益缴纳基金,专项用于保障性住房和社区服务设施。也可建立“更新权交易”制度,允许产权人将未开发容积率在区域内有偿转让,激发城市更新的活力。 (3)实现更新项目从体检评估、方案模拟到运维监测的数字化闭环,导入前策划、后评估的机制,建立城市社区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与效益核算模型,用数字支撑机制创新和管理优化。 02 技术创新:以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引 领产业升级 从城市基本单元——建筑出发,通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更新、建筑改造的复杂场景,加速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的迭代创新,促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2.1 工业化、低碳化改造技术的系统突破 通过既有建筑改造后降低能耗,采用建筑的SI体系将长寿结构、灵活管线、可变装修与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智能化管理的建筑工业化手段相结合,提供城市生活的柔性底座,减少城市的大拆大建,实现建筑碳排放强度下降。 2.2 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集成 通过整合BIM、GIS和IoT数据,以及利用激光扫描与倾斜摄影技术,特别是AI技术进行图像语义识别和三维重建,轻量化实现建成环境全要素模拟,构建城市更新数字底座,并基于城市体验等规则体系分析街区更新的要点和迫切性,为城市更新提供计划依据。 2.3 新技术、新产业、新城市生活的协同创新 可重点研究自动驾驶、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城市生活和工作形态的变化,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重点研发适用于既有建筑的结构加固、节能改造、设施集成、低环境影响施工技术,解决建筑业的传统痛点和通病问题,实现居民向往的好城区、好社区、好房子的需求,提升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促进学科健康可持续发展。 03 结束语 城市更新是一场关乎空间再生产与社会关系重构的深刻变革。在政策设计层面,需要以精细化分类机制激活市场活力,以跨部门、跨学科的协同打破行政和学术壁垒,优化我国土地制度和城市规划管理制度,以保障社会公平提升全民福祉;在技术创新层面,应加速工业化装配化、低碳技术、数字孪生的应用。 此外,还应积极建立前策划、后评估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与效益核算模型,对比分析拆除重建与有机更新的经济效益,为城市有机更新提供数据支撑。 期待业界同仁的关注和交流,为我国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城市更新提供学术支撑。 近年来,上海市加快城市更新进度。普陀区红旗村曾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城中村”,如今建成兼具办公、商业、居住、剧院等多业态的城市综合体“真如境”。拍摄于2023年12月(新华社 发) 注: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