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京解除限购新政策对建筑设计院的挑战

2025-08-12 2051 0

个人分析“解除限购后对建筑设计院的冲击”


个人分析观点,仅供参考

通过7月份中央会议对房地产释放的信号和本次8月解除限购房政策的放开,作为一名设计师,今天我将根据房地产行业在政策引导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在结合今年北京楼市新政与行业趋势,浅谈下是否能盘活大部分中小设计院?

一、购房需求释放带来项目机会

本次政策优化了住房限购政策,在五环外购买商品住房不限套数、公积金可贷额度累积加快等,这次放开主要还是改善型需求和单身购房群体 ,单纯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行为大幅减少。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有实际购房需求的群体在选房时,品质与质量成为核心考量因素,如能给居住者提供更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在绿色建筑技术、超低能耗零碳建筑,口袋公园,文化商业街区等方面展现出更高的品质优势,自然成为购房者的优先之选。


购房需求的增加会带动新建绿色住房项目的开发,关于北京新政明确将绿色建筑纳入公积金贷款激励范围,三星级绿色建筑可享受 30 万元额度上浮,叠加市级财政每平方米 60 元的奖励,形成 “政策 + 金融” 双轮驱动。包含三大领域(超级能耗建筑,装配式绿色建筑建材和全生命收起碳管理)。同时中央城市会议以及北京市实施的 “好房子” 规划新政,明确鼓励三大设计创新方向(参考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二、建筑设计院怎么才能“突围困境”

即使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建筑设计行业竞争依然激烈。众多建筑设计院会争夺有限的项目资源,使得建筑设计院即使业务量增加,也难以实现利润的大幅增长,无法从根本上盘活经营状况。个人认为唯一办法就是要“突围”。


“突围”就是从长远来看促进多元化业务:随着国家各重大工程项目的公布和政策的相继出台,建筑设计院需要拓展更多相关业务去发展,(如横向发展:老旧小区改造、绿色建筑,智能化建筑,超低能耗及零碳建筑等)、配套提升(文化街区、城市口袋花园、救助医疗,紧急避难,公共健身等)。纵向发展:就是要从民用建筑转工业建筑(如:石油、铁路、公路、矿山、水利等)、还可以增加既有建筑检测鉴定、加固改造等,所以“突围”已成为重要趋势。


三、转型路径:从民用到工业建筑的能力迁移与突破


1. 石油化工设计:绿色化与模块化转型

政策驱动:国家 “双碳” 目标要求石油开采碳排放强度下降 20%(2025 年),炼化项目能效提升 15%,催生绿色工艺设计需求。

技术切入点:

模块化设计:将钻井平台、炼化装置拆分为标准化模块(如 30 英尺 ×10 英尺单元),运输至现场组装,工期缩短 40%(参考沙特朱拜勒石化项目,中国设计院参与模块设计占比提升至 35%)。
碳捕集与利用(CCUS)集成:在油田设计中嵌入碳注入系统,大庆油田某项目通过设计优化使碳封存效率提升 25%,年减排 CO₂ 80 万吨。
数据支撑:2024 年石油化工绿色改造设计市场规模超 800 亿元,预计 2025 年增速达 15%,具备 CCUS 设计能力的设计院订单溢价率达 10%-15%。


2. 铁路建筑设计:智能化与跨模态协同

市场机遇: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明确 2035 年高铁里程达 7 万公里,其中智能高铁(自动驾驶、数字孪生)占比超 50%,设计需求集中在三大领域:

轨道结构创新:CRTSⅢ 型板式无砟轨道设计优化(混凝土强度≥C50,平整度误差≤3mm),京沪高铁某段通过设计改进使轨道寿命从 60 年延长至 80 年。
站城一体化:铁路站点与商业、办公、住宅的立体衔接设计,成都天府站项目通过 BIM 协同设计实现站房与周边物业管线对接误差≤5mm,客流疏散效率提升 30%。
智能运维系统植入:设计阶段预留传感器接口(每 50 米轨道 1 个位移监测点),沪昆高铁某段通过数字孪生模型实现故障预警准确率 92%。

转型优势:民用建筑积累的 BIM 协同、空间优化经验可迁移至站房设计,需补充轨道工程、信号系统等专业资质(目前全国具备铁路甲级设计资质的民用院占比不足 10%)。


3. 公路设计:智慧化与生态融合

政策导向:“十四五” 公路投资向 “智慧交通” 倾斜,2024 年智慧公路设计市场规模达 650 亿元,同比增长 22%,核心需求包括:
自动驾驶专用道设计:车道宽度增至 3.75 米(传统 3.5 米),路面采用改性沥青(抗滑系数≥70BPN),京雄高速某段通过设计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支持,车路协同响应延迟≤50ms。

生态边坡治理:采用三维植被网 + 客土喷播技术(草灌比 7:3),京藏高速西藏段设计使边坡绿化率从 60% 提升至 90%,水土流失减少 75%。
数据对比:传统公路设计毛利率约 18%,智慧公路设计毛利率达 25%-30%,具备生态设计能力的设计院中标率提升 20 个百分点。


4. 矿山施工设计:绿色化与智能化改造

转型契机:全国存量矿山中 60% 需进行绿色改造(2025 年 deadline),设计需求聚焦 “开采 - 修复” 全流程:
充填采矿法优化:设计膏体充填系统(浓度≥75%),山东某金矿项目通过该设计使矿渣利用率从 30% 提升至 90%,地表沉降控制在 20mm 以内。
矿山复垦规划:采用 “梯田 + 乔灌草” 复合模式,山西大同煤矿区设计实现复垦土地利用率 85%,每亩年收益提升至 3000 元(传统荒地不足 500 元)。
技术迁移:民用建筑的基坑支护、土方平衡经验可用于矿山边坡稳定设计,但需掌握爆破参数(如孔距误差≤5cm)、矿压监测等专项技术。


5. 水利工程(以墨脱水电站为例):极端条件下的技术攻坚

项目特殊性:墨脱水电站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海拔 1200-3000 米,地震烈度 Ⅸ 度,年降雨量超 5000mm,设计需突破众多难点如:高水头坝体设计、地质灾害防控、生态流量保障。
行业价值:此类超大型水利工程设计技术可辐射至澜沧江、怒江流域项目,全国在建 / 规划大型水电站超 20 座,设计市场规模超 500 亿元。


仅供参考


四、总结

民用建筑设计院向工业领域转型,既是应对市场增速分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技术能力升级的战略机遇。从数据看,2024 年工业建筑设计市场增速(7.5%)是民用建筑(3.5%)的 2 倍以上,其中绿色化、智能化领域增速超 15%。转型的关键在于:以民用领域的 BIM 协同、空间优化能力为基础,快速补位工业工艺、特种工程技术,通过资质升级与企业合作切入石油、铁路、水利等赛道。未来 3-5 年,具备 “民用 + 工业” 双轮驱动能力的设计院,将在行业整合中占据核心地位,实现从 “房地产配套服务商” 到 “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者” 的角色跃迁。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