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9 2061 0
7月7日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成立大会
在安徽合肥举行
作为我国首个
深空探测领域国际科技组织
该学会的成立标志着全球航天界
在工程技术协同创新领域
迈出关键一步
工程协同创新的里程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由深空探测实验室、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及法国行星探测地平线2061五家单位联合倡议,汇聚20位国内院士与31名国外科学家共同发起,历经两年多筹备,于今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注册。这一平台的搭建,将为全球深空探测工程技术突破提供制度性保障。 重点工程领域的技术路径规划 针对深空探测的三大工程挑战,学会明确了技术突破方向: 01 月球资源开发工程 02 小行星防御工程 03 行星际探测工程 工程技术转化与产业赋能 学会将构建"科研-试验-应用"全链条转化机制: 技术孵化:设立"深空技术创新基金",重点支持耐极端环境材料(如-230℃超低温合金)、轻量化结构设计等领域的技术转化 标准制定:牵头制定《深空探测工程安全规范》,涵盖辐射防护、轨道碎片管理等工程实践标准 产业协同:与安徽合肥深空探测实验室共建"工程验证基地",开展月面机器人、行星车等装备的实地测试 全球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学会将实施三大计划:
学会首任理事长、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指出:"深空探测是典型的工程驱动型科学,从月球背面软着陆到小行星防御,每一步都需要精密的工程设计与全球资源整合。学会的成立,将推动各国在轨道设计、材料科学、智能机器人等核心技术领域建立联合攻关机制。"
围绕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重点攻关月球极区水冰提取系统设计。采用"智能机器人+原位制造"技术路线,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月壤3D打印基地的初步建设。法国行星探测地平线2061团队将提供月面钻探设备的技术支持。
借鉴我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伴飞+撞击+伴飞"模式,学会将推动建立全球动能撞击技术标准。目前已启动"末级击石"技术验证——利用火箭末级组合体实施高速撞击,预计可提升偏转效率30%。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将参与撞击效果评估系统研发。
针对火星采样返回、木星卫星探测等任务,重点突破深空通信中继网络建设。计划在2025年前建成由月球轨道器、火星中继星组成的"地月火"通信链路,实现数据传输延迟降低至15秒以内。
正如法国行星探测地平线 2061 理事长米歇尔・勃朗所言:"深空探测的每一项工程突破,都需要全球工程师的智慧碰撞。学会的成立,让我们看到了构建 ' 太空工程共同体 ' 的现实可能。" 该学会的成立,不仅是我国航天国际合作的重要突破,更将为全球深空探测工程技术发展注入新动能。随着嫦娥七号、天问三号等重大工程的推进,这一平台有望成为引领深空探测工程技术革命的核心力量。
Hot News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