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技术要求概况
预应力管桩技术要求:PHU型:混凝土强度等级C80,桩径0.3m,壁厚0.7m,施工一般采用震动锤击式沉桩。
管桩一般从线路中心往两侧布桩,坡脚处应有1排桩。管桩按正方形布置,桩长原则上必须穿过软弱至硬底面,桩间距2.3m~2.5m,桩顶铺0.6m厚碎石垫层,内铺一层双向土工格栅,极限抗拉强度不少于110KN/m,幅宽不小于5.0m。
预应力管桩加固深度应穿透软弱土层(压缩层),当硬层为土层、基岩的全风化层时到达无压缩层以下不小于1.0m。当硬层为强-弱风化层时到达基岩面。
2施工准备阶段控制要点
(1)布置桩点:场地清理整平,横断面方向应做成约4%的横向排水坡。场地平整后,应铺设30cm~50cm厚的工作垫层,按桩点设计布置图放样布点。
(2)地质复核:用地质钻机在桩位处钻取芯样,至基岩面停止,以复核管桩桩长。如果地质情况于设计要求不符应及时与设计联系处理。
(3)预应力管桩材料要求。预应力管桩技术要求:PHC型;混凝土强度等级C80;桩径规格为30cm,壁厚为70mm。
(4)预应力管桩材料验收。进场预应力管桩应检查合格证或检验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其质量和规格必需符合设计要求,桩的棱角破损深度应在10mm以内,其总长度不大于40cm;桩不得有裂缝(表面收缩裂缝除外)。
(5)管桩施工机械设备配备核查。
3施工过程阶段控制要点
(1)桩机就位:打桩设备进场后,进行安装调试,然后移机至设计桩位处就位。桩架安装时采用方向相互正交的两台经纬仪对打桩机进行垂直度调整,保证导杆垂直。
(2)插桩:起吊预制桩,对准桩中心,将桩锤压住桩顶,检查桩锤、桩帽和桩的中轴线是否一致。
(3)沉桩:先靠桩及锤的自重下沉,待桩身下沉稳定后,再采用锤击下沉。每一根桩的沉桩作业一次完成,不可中途停顿过久,避免土的摩阻力恢复后继续下沉困难。沉桩过程中,采用经纬仪经常检查校核,随时保持导杆的垂直度,防止偏移。打入桩采用设计桩顶标高控制,用贯入度进行校核。
(4)接桩:打入桩需接桩时,在下节桩露出地面约1米时施作。接桩时,上下节桩轴线的偏斜控制在3‰~5‰之内,各节偏斜反向错开,施工时按设计要求焊接接桩。为避免接桩时轴线偏移,在下节桩头上安装导向箍,引导上节桩就位。焊接后对其焊缝外表面进行清理并补涂防腐蚀涂料。
(5)送桩:桩顶设计标高低于地面标高时,需进行送桩。送桩杆上做好尺寸标志,便于测读桩顶标高,控制桩的入土深度。送桩杆与桩顶的接触面间加硬木衬垫,防止桩顶击碎。送桩杆与桩顶接触面保持密贴。送桩达到深度后,及时将送桩杆拔出并回填孔洞。
(6)验桩:当桩顶设计标高高于施工场标高或与施工场标高相同时,打桩完毕后进行施工质量验收。当桩顶设计标高低于施工场地标高进行了送桩时,在每根桩的桩顶打至场地标高时先进行一次中间验收,待全部桩打完并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再作全面检验,在验收前,不得切去桩顶。
4施工质量问题控制要点及预防措施
(1)主要施工质量检验。
管桩施工完毕后,桩顶高差应控制在15cm以内,各工点单桩载荷试验应不少于3根,大应变动力检测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0.5%,小应变动力检测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5%。
(2)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求。
施工中管桩施工的桩位、倾斜度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见表1。
(3)收锤标准以达到桩端持力层、最后贯入度为控制标准,正常情况下,最后贯入度按2mm/击控制。但当深度未达到设计要求时,应查清原因,采用换锤或辅以射水等措施,成桩至设计深度。
(4)桩长原则上必须穿过软弱层至硬底,长径比不宜大于100。
(5)接桩均采用钢端板焊接法焊接。注意焊好的桩接头应自然冷却后方可施打。焊接处的强度不应低于出厂的强度。
(6)施工场坪应尽量平整,尤其是横断面方向应做成约4%的横向排水坡。场地平整后,应铺设30cm~50cm厚的工作垫层,清土和截桩时,不得造成桩顶标高以下桩身断裂和扰动桩间土。
(7)必须加强地表变形监测,在线路中心、路基两侧坡脚、以及坡脚外6m~10m各设一排观测桩,纵向间距不大于50m,过渡段范围及非均质地区应加密观测剖面。施工期间必须每天进行地表变形监测,实测地表变形量,测量精度不大于1mm,并做好详细记录,以备路基沉降分析用。
(8)管桩施工完毕后,桩顶高差应控制在15cm以内。
(9)施工注意事项:⑴第一节管桩起吊就位插入地面的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0.5%,并宜用长条水准尺或其它测量仪器校正;必要时,宜拔出重插。施打中,桩棰、桩帽、桩身中心线应重合。当桩身倾斜率超过0.8%时,应找出原因并设法纠正;当桩尖进入硬土层后,严禁用移动桩架等强行回扳的方法纠偏。⑵在较厚的粘土、粉质粘土层中施打管桩,不宜采用大流水打桩施工法,应将每一根桩一次性连续打到底,尽量减少中间休歇时间。⑶如实、及时、准确地做好管桩旁站监理记录。
(10)对发生“假极限”、“吸入”、上浮、下沉现象和射水沉桩必须进行复打。
5沉降变形观测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对路基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高,路基的工后沉降控制,应满足无砟轨道扣件本身最大可调量的限制,设计中对土质路基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而影响沉降计算的因素较多,沉降计算的精度不足以控制无碴轨道工后沉降,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