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目前,比较普遍的桩型有三种,分别是A型、B型、AB型,桩径主要有Ф400和Ф500两种,桩身混凝土强度为C80,在施工时采用的方法有锤击打桩法和静力压桩法。在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施工过程中,时常会发生一些质量隐患,桩身变得异常,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施工中,掌握管桩的具体情况,同时还要准确判断,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来解决异常情况,从而保证下道工序能够正常进行。如果我们对于异常桩情况不够重视,也没有及时处理,等到打桩机械退场或者基坑开挖之后再进行处理,会使得工程造价大大增加,工期出现延误。
1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工程勘察问题
目前,在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工程勘察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勘察资料中弄虚作假,随意升级土层,凭空猜测孔有没有钻探,给设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带来难度。
(2)标贯试验设备不合格,在触探杆长度校正系数取值上面也有误差,导致最后的标贯值不够准确,引起对持力层的误判。
(3)勘察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操作不够熟练,掌握的岩土力学指标不符合实际,对岩土标准不能全面理解。
(4)现场标贯试验也具有相当大的缺陷,一般来说在水冲成孔中进行的试验,如果出现土层遇水即化,就会使得贯入击数不精确。
2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面积达16.5万平方米,是一个住宅开发小区,由31栋多层建筑组成,建筑有砖混及框架结构两种形式,由于该工程的工期比较紧促,周围又有大量的居民生活,因此使用静压法施工基础部分,采用PHC桩,也就是预应力高强管桩。
3施工工艺
3.1施工准备
(1)将场地表面土层翻一遍,把硬物清理干净,如断墙、大石块、旧基础等,实现"三通一平"。
(2)常压养护下,管桩混凝土要达到28d龄期,压蒸养护下,管桩混凝土要达到1d龄期。
(3)合理堆放管桩,保证静力压桩机的钓钩能及时调运,减轻工作量。
(4)施工前必须试桩,试桩的数量不少于2根,确定贯入度,同时还要校验设备、工艺和技术措施,看看这些是否满足工程实际需要。
3.2工艺流程
测放桩点--桩机就位--起吊下节桩--压桩入土--对上节桩--焊接--压桩至设计标高。
3.2.1测放桩点
(1)采用全站仪和水准仪,由专业人员测放基桩轴线控制点和水准点。
(2)依据轴线和高程引测点,测放桩位和高程,做好记录,及时复核,绘制示意图。
(3)按桩位布好地桩,用钢筋定桩位中心,用石灰做好标记,确保后面的复核工作。
3.2.2桩机就位
压桩前使桩机水平仪气泡居中,桩机要平稳就位,杜绝发生倾斜、位移等现象。在沉桩和压桩期间,要进行定期校核检查,以保持机身垂直度和桩的垂直度。
3.2.3起吊下节桩
起吊下节桩时,要根据所画的白石灰图形标记,由90度夹角方向,使用两条线坠和桩机内部的水平仪,调整垂直度。
3.2.4压桩入土
(1)在压入初期,下节桩应该采用低速压入,密切注意压力变化。如果高速压入,遇到地下障碍物以后,会使得桩位偏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上节管桩插入地面时,要保证桩锤、桩帽在同一中心线上,也可以保证送桩器与桩身在同一中心线上,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
(3)沉桩过程中,要严密观测桩身的垂直度和贯入度,如果出现桩身垂直偏差超过1%和桩身倾斜位移、桩顶破损等现象,要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3.2.5对上节桩
起吊上节桩时,要检查下节桩的损伤情况,校核上节桩垂直度,保证上下节桩周边中心对正,接桩时,上下节桩段应保持对直,错位偏差不宜大于2mm,管桩进入土下面,桩头要高出地面0.5~1m。同时,还要观察上下桩接触面是否扣缝,在下节桩的桩头处设置导向箍。
3.2.6焊接
(1)焊接前,应先清理干净上下端板表面应用铁刷子等。
(2)焊接时,采用手工焊接或二氧化碳保护焊,先在坡口周围上对称点焊4~6点,待上下节固定后,拆除导向箍。
(3)焊接接头应在自然冷却后,涂刷防腐材料,冷却时间最好要大于8min,严禁用水冷却,或者没有经过冷却就直接沉桩。
3.2.7压桩至设计标高
(1)压桩要求
在压桩期间,要进行高程测量,随时注意桩身垂直度,以压力控制为主,记录每次的压力值,等到桩体垂直度检查合格后,才可以继续压入,最终压力值由设计给出。
(2)压桩终止条件
纯摩擦桩的压桩终止条件为设计桩长;端承摩擦型静压桩的长度小于14m,宜连续多次复压,特别是小于8m的短桩,要适当增加连续复压的次数;桩基的设计承载力较高的,终压力值宜尽量接近压桩机满载值,如果桩周围的土质较差,宜复压1~2次;桩的长度在14~21m之间,终压控制条件为终压力达满载值;对长度大于21m的桩,压桩终止条件以终压力值为参照,以设计桩长控制为主。
(3)截桩
截桩宜采用锯桩器,采取有效措施,手工截桩要先将不需要截除的部分用钢箍抱紧,用气割法切断钢筋,再沿钢箍上缘剔凿沟横截断,不能使用大锤直接敲击,严禁强行板拉截桩。
3.3注意事项
(1)工程尽量减少接桩,桩尖处于硬持力层时不能接桩,单桩的接头数量要少于4个,避免桩尖接近硬持力层。
(2)接桩、送桩连续进行,一次性连结打压到底。
(3)端承型管桩,要保证桩的长径比小于80,而摩擦型管桩,则桩的长径比不宜大于100。
4加强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4.1加强管桩生产质量控制
管桩生产企业应具备相应资质,并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2009,建立符合要求的专项实验室,严格按照有关标准、规范进行管理。
4.2加强管桩基础勘察及设计质量控制
建设、勘察、设计单位应按工程实际要求合理选用管桩。30层及以上或高度超过100m高层建筑不得采用管桩基础。高度超过50m且承台周边及底部存在淤泥、淤泥质土的高层建筑不应采用管桩基础,如必须采用管桩基础,应对淤泥、淤泥质土进行加固处理,承台下及承台周围不少于1m宽度范围的软土应予加固,加固深度至承台下不少于2m,加固可采用水泥土搅拌或换填砂石等方法。50m以上的高层建筑采用管桩基础时应设置地下室。高度超过75m的高层建筑必须经论证后方可采用管桩基础。
4.3加强管桩施工、监理及检测质量控制
管桩施工前,建设(监理)单位应组织设计单位、管桩生产企业、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并做好交底记录。施工单位应制定施工方案,报建设(监理)单位审核确认后,严格按照施工方案组织施工。监理单位应组织对进场管桩外观质量及出厂合格证等有关资料进行验收,并形成记录,对管桩定位、接桩等重要工序进行平行检验或旁站监理,确保施工过程受控;对密集群桩的成桩偏位、土方施工中土体侧压力及机械施工影响造成的桩偏位,应提请设计单位提出处理措施。
4.4加强管桩质量监督管理
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要迅速将通知有关要求传达到辖区内工程各参建单位,自通知发布之日起新建使用管桩基础的每项工程应严格执行通知规定。对不符合通知要求但已使用管桩基础的在建工程,要督促建设单位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加强施工过程中和竣工验收后的沉降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参考文献
[1]谷文渤.预应力管桩倾斜、断裂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浅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2)
[2]翁玲.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液压法施工[J].科技创业月刊.2007(02)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