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认知角度设计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2015-08-21 173 0

  现在的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高职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平,但将时间拉长了来看,3年后还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却大大的减少,为何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消退了呢?回溯到教学中来,特别是建立感性认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一生择业的影响功不可没。
 
  1.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教学的认知逻辑现状
 
  现在的实践教学体系,基于不同的立场,各所学校对专业的认知思路是有所差异的。有的学校是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实践教学从工程机械的生命全过程去考虑,从制造、装配、调试、使用、维修、回收再制造,从全周期的角度去认识工程机械,也可以说是从设计人员的角度去完成认知过程的。同时也有一部分是从维修人员的角度来认知工程机械的,认知的思路从检测、使用、维修、管理来安排课程,角度的变化当然是各个学校的出发点和社会资源差异造成的。不同的认识角度,多是建立在教师或校企合作专家的角度,设计全面的为学生着想,希望学生学习更多更专业的知识,为行业,或者可以说是为学生的就业需要来开发和建设实践课程体系的。
 
  但细看具体的给定的课程,一般就是,先开制图、机械基础、电路等专业基础课,然后是构造、发动机、底盘、液压、电器为主的专业核心课,再来就是驾驶和维修课程等专业提升课程,最后就是顶岗实习。似乎从知识体系上是从下至上的过程,应该不错。但从3年后的职业稳定学生比例来说,为什么不高呢?究其原因,职业热情消退了,从建立认识逻辑的时候就是从老师或专家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以知识和技能为本位,考虑的是工作结构逻辑,不从认知逻辑出发。[1]如同将现在思维活跃的学生强架到职业的道路上去的教学模式,不是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面对着不同的实践课程体系,相同的是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并快乐的学习一直不被重视,学生热爱本专业的意愿会逐渐降低。
 
  2.高职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
 
  现在高职学生的特点都是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但是对单一事物的关注度保持时间短,现在提倡的在学中作,作中学,建立以实践项目贯穿的教学体系。把理论课程和实践项目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单门课程的角度讲,没有问题,体现的是现在的项目化、一体化教学的特色,也符合学生的认识逻辑。但是从整体的课程设计来看,还是从下向上的学科体系下的教学安排,每门课之间的认知逻辑是学科阶梯式的。也就是在这种短期融合,长期割裂的认知逻辑下,没有形成连续的认知逻辑上的递进关系,学生的专业热情会渐渐低落。
 
  从高职学生的认知逻辑来看,和一般人们的认知逻辑都一样,从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而且认识不是一次就形成的,而是要不断的重复认识—理解—验证—再认识这样的过程,最后才成为学习得到的经验,从而产生满足的情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好感,只有这种好感不断的延续下去,才能保证高职学生专业学习热情的持续。在这里认识和验证的过程都是通过项目实训来完成的,这种认知的逻辑会在一门课程中不断的加深,求知欲不断加强。[2]但是课程相关性的降低,不能够产生持续的热情,往往反映在换课程之后,有的同学就打不起精神,对新课程失去兴趣了丧失了求知欲。
 
  3.基于学生认知立场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
 
  如何将好不容易激发起来学生的求知欲延续下去了,不会由于课程的转换而下降。从整体的学科式的工作结构逻辑转换为学生认知为纽带的认知逻辑,应该从认知过程的内外条件来分析。
 
  3.1能力获取成本低廉是建立认知实践体系的必要保障
 
  学生在学校学习或者企业实践过程中,最容易打消学习积极性的就是不知道如何获取学习资源,或者是不容易获取学习资源而产生的。对于现在高职学生都普遍存在的容易放弃,不易坚持的特征,保证他们在低成本条件下完成学习,掌握技能是必要的保障。让学生在最短途径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保证求知欲的最佳方法。比如可以在课程中增加工程机械专业资源获取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有效的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以及专业化程度高、开放性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等,甚至是开设人际沟通、心理学等课程,都会从客观上解决学生会在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非技术性瓶颈,并且建立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沟通管道,是保证学习不断积累的必要条件。
 
  3.2保持不断获得的成就感是认知实践体系的动力源泉
 
  从实践课程体系在高职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来看,不光是项目化、一体化教学的落实,实践教学体系从认知上的整体设计才是贯通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符合学生学习认知逻辑的,是摆脱学科体系的真正的高等职业教育。现在的实践体系中几乎都还没有实践这种思维的安排教学方式。虽然我们现在还达不到德国双元制教学的第一年的工厂的专业实训,但是我们可以在教学初始就把企业员工要求作为学生培养的基本参考,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已经投入到工程机械的行业中来;其次要全部教学阶段渗透专业的影响,如在低年级多组织企业参观,假期到企业见习,不断学习驾驶、维修技术,并获取相应的技能证书,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教学体系上进行改革,将原来一根杆子插到底,不断的深入的阶梯式的教学,改成从认知角度出发,先学使用,在进行理论的学习,成为种子发芽式的教学,从这个角度来实现整体认知逻辑设计的教学。即是将教学内容以不同类型的机器来进行整合,从认知角度去发散的知识能力体系,不像现在以知识点为基础整合方式,来解决认知被动性的局面。从不断的提问为教学的逻辑,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不断的深入,而不是现在的被动的学习。把学习的重点放到学生上去,从学生学习的思路上去考虑教学安排,而不是重点在知识点上,强迫学生去学习。当然,老师的角色也要从主导者,逐渐转变为辅导者。这种尝试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
 
  3.3学生快乐学习是认知逻辑的最优体现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让教学目标以能力目标为核心,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以团队化为特征,在符合的环境中实施,直接在实践中学习真实的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3]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职业素养是在潜移默化的形成,专业的热情一定不会泯灭。
 
  4.客观多元的考核方式和开放的反馈体系
 
  任何课程体系的建立都离不开科学的考核方法来检验。一是将原来的阶段性考核可以用项目化甚至每天从知识技能点上考核,把以课程结果为考核目标的方式为主,转变为以过程考核为主。二是将从理论与技能掌握情况结合起来考核,不仅要考核理论也要和资格考试一样,也要考核技能。三要增加考核的实用性,既然是为企业、行业培养高级职业人才,一定要结合企业、行业要求不断改革校内的考核方式,不断向用人单位靠拢。[4]
 
  同时也要建立多方联动的科学评价机制。从校内外,不同尺度来进行评价,短期从能力水平上着手,教师和学生形成评价机制,长期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观评价,企业为客观的评价体系建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要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以认知逻辑来设计实践教学,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对改善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沈旭.高职工程机械专业教学改革之实践[J].职教论坛,2010(20).
 
  [2]贾新征.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2(30).
 
  [3]邱晨辉.让职业教育变得生动有趣——专访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提出者、北京市教委委员孙善学[N].中国青年报,2012-01-09.
 
  [4]张爱山.科学设计“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科技信息,2010,4.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