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6 2044 0
“中华振兴,祖国富强,儿女的任务是添砖加瓦,不在乎能力和地位,而在乎尽心尽力。” 这句朴实而有力的话语,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一生践行的信念。然而,天妒英才,2025年9月15日5时46分,这位著名的工程地质、岩体力学和环境地质学家,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1岁。他的离去,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山河同悲,举国哀恸。 异国苦读八载,只为报效祖国 1934年12月27日,王思敬出生于上海市,祖籍安徽巢湖。1954年,年仅20岁的他,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祖国的热爱,从满洲里踏上了前往苏联的列车,开始了长达八年的留学生涯。当时的苏联,一座座大型工厂在列车窗外掠过,这让王思敬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与他国的差距,也在那一刻,他在心底立下了学好先进技术、回国建设祖国的宏愿。 初到莫斯科,当得知自己被分配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时,王思敬的心情 “亦喜亦忧”。喜的是找到了人生方向,忧的是对这个专业毫无准备。但在听到使馆老师介绍国内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是祖国急需专业后,他毅然决然地安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出国前仅接受过一年俄语培训的他,面临着巨大的语言障碍和学习压力。但王思敬没有退缩,他创新学习方法,将老师罗列参考书中的关键段落理解透彻并背诵下来,既锻炼了俄语能力,又牢记了专业知识。在5年的本科学习中,他的45门考试和毕业论文全部取得高分。 除了理论学习,实践也必不可少。他常常跟着老师去野外进行地质勘测,风餐露宿是常态,一走就是半个多月,吃饭睡觉都在附近农民家里解决。这些艰苦的实习经历,不仅为他积累了大量野外考察经验,更为他日后参与大型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曾感慨地说:“留学期间参与的大型水电站建设的经历,回国后都派上了大用场。” 尽心竭力,服务重大工程建设 上世纪60年代,刚回国不久的王思敬便接到了一项绝密任务——参与我国首次地下原子弹爆炸试验的选址工作。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迅速组织专题小组,王思敬等人奔赴新疆。在茫茫大地中,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在罗布泊试验场附近的南山区域,找到了一座适宜的碳酸盐岩山体。后来,在核爆炸效果验证中,王思敬亲赴地下核爆现场,开展调研分析,圆满完成爆后地质效应综合验证任务。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工程地质观点,让他认识到“考察工程地质体的演化是基本的工程地质分析”。 在世界最高拱坝锦屏一级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期,坝肩深部300米处发现纵向张开裂缝,一位著名地震工程专家断定这是活动断裂,否定了工程建设的可行性。设计院找到王思敬,希望他帮忙论证。王思敬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经过详尽调研分析,创新性地提出这是 “历经几十万年的夷平面解体导致的应力张弛裂缝”,不影响高拱坝建设,为这项世界级工程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王思敬更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国家重大工程中。他曾幽默地说,自己要“到二线去做啦啦队员的工作,主要任务是重大工程的难题咨询,以及鼓舞年轻一代工程地质学者去拼搏和占领高地,而不是同他们争课题、争成果” 。 科研成就斐然,奠定学科基础 王思敬长期致力于地质与工程、地质与力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是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重要创立者。他提出的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依存关系和相互作用理论,率先开展了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研究,开拓了环境工程地质领域,为工程和城市建设地质环境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他对三峡建设及黄河、金沙江、澜沧江等若干水利水电工程,以及若干大型国防地下工程稳定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咨询。参与并指导了三峡工程前期地质地震论证,对雅砻江二滩水电站的可行性和坝址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多学科综合论证,还对黄河小浪底、红水河龙滩、金沙江向家坝等众多重大工程进行了研究、咨询和评估工作。在三线若干大型国防地下工程喷锚支护和洞室稳定性评估,以及金川镍矿、地下核爆炸及工程防护的地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截至2018年6月,王思敬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撰有《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坝基稳定性工程地质力学分析》《地下工程岩体稳定性分析》《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地质环境研究》等多部专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 悉心培育桃李,传承学 晚年的王思敬,特别注重培养青年人才。他经常回到母校与青年学子交流,提出青年人要培养“三力”:想象力、智慧力和直觉力。他强调:“在现代社会,个人很难预计未来的职业变化,因此,全面的能力和基本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截至2018年6月,王思敬一共培养了博士生40名左右,合作指导了博士后多人。他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为我国工程地质领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他们如今已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传承着王思敬院士的学术精神。 王思敬院士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我国工程地质领域书写了壮丽篇章。从地下核爆现场到学术高峰,他始终将工程地质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愿王思敬院士一路走好,他的功绩和精神,将永载史册,万古流芳! 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以他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路走好
Hot News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评论 (0)